English

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1998-01-05 来源:光明日报 常修泽 王一鸣 我有话说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战略任务。认真学习十五大报告中阐述的内容,对于我们制定面向21世纪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地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东部地区要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的地区,已经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较高的速度,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已基本形成,要继续保持东部地区的发展势头,而不能削弱其发展活力。

(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发挥示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所占比例缩减,非国有经济成份发展较快,非国有经济成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加大,譬如,1995年天津和上海的外资企业已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和27.5%,福建和广东两省工业总产值中分别有41.3%和24.5%是由港澳台资企业创造的,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较大。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不仅表明东部地区经济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更重要的是表明其在体制转轨和市场化进程中走在前列。十五大报告指出,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东部地区要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继续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更高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循环。东部地区对外开放要根据新形势,注入新的内容。一是在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扩大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机电产品的出口,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增加经济外向发展中的技术要素对劳动要素的替代;二是将引进外资的战略重点转到更多地引进跨国公司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上来,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在搞好“引进来”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打出去”,到海外投资办厂,带动设备、技术和劳务的出口,在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循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继续发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窗口”和“辐射”作用,特别是进一步加快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鼓励这些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继续发挥在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东部地区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已达到相当规模,但结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要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必须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以更加合理的、适应产业演进规律的经济结构支撑经济发展。要从根本上改变产品结构层次低,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产品能耗、物耗高,产品性能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现状,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地位,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支撑经济增长强的产业和产品,要着眼于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要以振兴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突破口,带动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尤其要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技术进步;依托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促进制造和使用部门、科技和生产单位的联合,大力推进装备工业国产化、带动产业升级。要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开辟新的就业领域,解决结构调整中下岗人员增加等问题,尤其要重视发展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保险、中介服务和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部门。

(四)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东部地区在近20年的经济发展中,增长速度一直领先于中西部地区,提前实现了经济翻两番的目标。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湾的一些地区,经济发展在东部地区中又居领先地位。如1995年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3000美元,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的一些地区也已接近这一水平。到2000年,有望达到5000美元,基本接近当时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东部地区尤其要着力解决城市化问题。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目前仅在30%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80—90%的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40%的水平。东部乡镇企业发展较快,较为普遍的“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遍地开花式发展模式,不适合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东部地区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路子,克服城市化和工业化相分离的倾向,使城市化与工业化相适应,加快现代化进程。

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总体上仍然滞后。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的扩大,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在保持东部地区发展势头的前提下,加快中西部发展。中西部地区要通过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实现经济起飞。同时,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东部地区也要积极支援、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努力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进程的关键,就是要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基础上,大力鼓励和支持包括乡镇企业、外资企业、城市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及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经济在内的各类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培育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的经济主体,发挥其经营机制灵活,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强的优势,活跃和发展地区经济。加快开放步伐是改变中西部地区落后状况的重要途径。中西部地区要充分用好“沿江”、“沿边”地区和内陆省会城市的对外开放政策,采取多种灵活措施,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开发当地的能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及发展加工工业,国家要进一步引导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矿产、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全国煤田探明保有储量的70%,铝土矿、磷矿探明保有储量的80%,硫铁矿探明保有储量的60%,全国石油工业现实的资源接替区,全国陆上主要的天然气田,以及全国绝大部分宜农荒地和天然草场等,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按45种主要矿产工业储量的潜在价值估算,中西部地区约占全国的3/4强。中西部地区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开发资源不能走粗放型或原始型路子,要与先进技术嫁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资源产品的附加价值。当前制约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是资金不足,要走多渠道吸引各种资金联合开发的路子。要采取资源换技术,资源换资金的模式,以达到以有换无、取长补短和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目的。

中西部地区加快开发,关键是选好突破口,就省区而言,中西部省区综合发展水平往往不如东部省份,但中西部省区在某些领域、某些部门还是有优势的。除了资源优势突出外,在机电工业领域,如发电与输变电设备、矿山设备、石油钻探设备、化工设备、交通运输机械设备等方面,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关键是根据本地优势,选择好两三个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使之向优势产业集聚。这些产业要真正能够占领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够成为资本积累的来源;或者能够带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和素质,要以优势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

(二)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在投资和政策上予以扶持。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弱,投资环境欠佳,迫切需要国家的支持和扶持,并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不断加大扶持力度。要支持中西部地区开发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和产品,提高中西部地区在国家预算内投资和政策性投资的比例;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布点对中西部地区采取“同等优先”的政策;依托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优先考虑布点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利、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重点建设项目。按照财政体制改革目标,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努力提高“两个比重”的基础上,扩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额度。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鼓励外商投资中西部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项目;在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中长期优惠贷款时,增加中西部地区的使用比例;在安排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无偿援助项目时,优先考虑中西部落后地区的需要。针对中西部一些地区特殊困难和问题,国家还应研究制定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三)鼓励东部地区支援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东部地区经过近20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已大大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对沿海开放地区实施多种优惠政策,使东部地区得益较多,东部地区有能力、有义务支援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东部地区可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初级产品加工向中西部适宜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则应积极创造条件,搞好配套服务。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原则下,应积极发展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技术转让、人员培训、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对东西联合和合作,在投资立项、风险担保、运力安排等方面给予优惠。

多方面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中央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之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地方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各地区、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区情的发展战略。

(一)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我国疆域辽阔,地区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不应也不可能按照同一模式发展经济。新兴工业区和老工业基地,中心城市和地域广大的省区,沿海省份和内陆省份,资源省区和加工省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比较优势,通过市场竞争确立优势产业和产业发展方向。就全国而言,应该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但各个地区不应追求自成体系,而应在优势资源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采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并通过优势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

(二)在发展新兴工业区的同时,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工业化发展时期,新兴产业的兴起往往伴随着一些新兴工业区的形成和传统产业、老工业区的衰退,使结构性矛盾在老工业基地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要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新兴工业区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结构调整问题。老工业基地是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只有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搞好国有资产重组,加快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分流富余人员,才能摆脱困境。从一定意义上说,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对全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有全局意义。

(三)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形成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我国现有城市数量640个,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32个,其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城市的比重都接近三分之一。要加大中心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促进中心城市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第二产业,转移不适合中心城市功能的某些产业,发展多种形式的第三产业。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促进区域市场的发育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和城镇体系,使之成为我国先进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主要载体,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主要载体,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引导形成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

(作者单位: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